从乌托邦到中国梦 ——关于“中国梦”与“乌托邦”关联性的思考
一、莫尔的“乌托邦”社会主义理想的重要性
莫尔在《乌托邦》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财富公有、人人平等、各尽其责、各取所需,每个人都过着富裕、幸福生活的理想国度。莫尔的人文主义情怀在这个理想国度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和展现。但莫尔虽然是一位人文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他更是早期无产阶级情绪和愿望的体现者和无产者先驱的代言人。莫尔属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开山鼻祖,通过他所勾勒的整套社会主义理想的蓝图,对他作为早期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的本色给予了充分地反映。《乌托邦》的社会主义理想被后世视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纲领的原型,为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社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留下了论证社会主义原则的重要方法。乌托邦社会主义理想的时代价值主要有以下两点。
⒈为后世提供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素材。莫尔的乌托邦社会主义理想虽属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但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提供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原则。主要包括:一是公有制的思想。私有制是产生贫困、掠夺、战争等一切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根源。因此,乌托邦中废除私有制、实行集体劳动、集体创造财富、全部社会财富共有、按需分配等原则,这是早期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典型特征。 二是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和生活的思想。莫尔对大批失去土地的流浪农民和不受国家和法律保护的无产者阶层深表同情,因此,在他的社会主义理想中,生产和生活方面更加强调计划性,避免人、财、物的浪费,力求做到物尽其用,各尽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需求。三是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的思想。除了奴隶以外,在乌托邦社会中,每个公民都是平等的,都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的权利。虽然存在等级官员,但是官民之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无贵贱之分。无城乡对立,无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对立,无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无不同职业之间的对立,人人遵守、通晓法律,同时受到法律的保护……这些思想为建设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重要原则。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乌托邦社会主义理想中的人们,不仅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具备多方面的技能。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有别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的价值观,最终构建了温馨的家庭关系、平等的城乡关系、和谐的天人关系,人人得到全面的发展。
⒉成为近代社会主义思想的开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2013 年 1 月 5 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分 6 个时间段对社会主义 500 年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其中第一个时间段就是以莫尔的《乌托邦》问世为起始标志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者在撰写社会主义思想史和运动史时一般也将莫尔的《乌托邦》作为开端。乌托邦社会主义理想中的合理成分,特别是关于建立公有制社会的思想为后来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它提出的社会主义理念、原则和要素,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近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滥觞,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最初进路。
二、中国梦是“乌托邦”社会主义理想的演变与进化
乌托邦是一个五百年前欧洲哲人擘画的人类梦想,中国梦是一个当下中国人为之奋斗的可望而又可及的目标,其间的思想传承与转换,经历了复杂的演化与嬗变。
⒈欧洲从社会主义到乌托邦的回归。对当今世界上的一部分人来说,“社会主义”一词对他们有着特殊的情结。自莫尔于 1516 年发表《乌托邦》以来,人类对于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但这种追求与探索是在反复论证“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的关系过程中曲折前进的。追溯历史,可以说社会主义与乌托邦之间存在着某种发生学上的联系。莫尔、傅利叶等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缺乏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认识,仅凭知识分子的良知,希望通过伦理道德的说教说服统治阶级去放弃剥削,这其中未免带有相当大的主观臆想成分,让他们心目中“社会主义”与虚幻的“乌托邦” 几乎等同。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由“乌托邦”转变为社会现实,东欧各国继之而起的社会主义政权使社会主义似乎彻底远离了“乌托邦”。可是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易帜,这就导致“社会主义”似乎在一夜之间又重回“乌托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戴伦·韦布感叹道:“20 多年前,乌托邦已经没落了。
⒉中国从大同世界到中国梦的崛起。就我国近代史的发展来看,康有为的大同乌托邦所包含的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抓住了近代以来社会变革中的重大时代命题。后来的人们也是围绕这一命题展开探索的,孙中山继续这一命题,他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了中国只有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建设,才能走向社会主义的论断。可见,中国近代以来发生的变革,正发生在对现实判断和理想主义追求之中,而人们也是从这两者的必要张力之间去探寻实现振兴中华的实践道路,就此决定了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中国梦的历史渊源与五百多年前莫尔的乌托邦社会理想密切相联,它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普适价值又深深扎根于近现代中国的沃土,它站在对莫尔发表《乌托邦》以来社会主义的历史回顾和细致梳理基础之上,清晰地展现出社会主义的历史流脉和发展进程。
近代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乌托邦不仅是把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融为一体,同时也是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前途的鲜明标示。也可将社会发展看成是物质与精神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精神在这其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其不再为不单纯的经济状况派生物,而是受到一定目标的指引,以一种能动的追求去从事改变现实的努力,在这其中也可能会创造出英雄般的奇迹。因此,对理想主义的追求为近代以来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之一。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还与历史合理性和道德合理性的辩证关系互相关联,乌托邦存在道德合理性的倾向,为人们所期盼的未来美好前景,但历史却是永远以一种不完美的状态存在。乌托邦的意义主要体现人们对美好未来追求过程中关于历史的深刻反思和现实的持续批判。中国梦,既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最宏伟的梦想,也体现着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是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
三、中国梦在召唤“乌托邦“社会主义理想全新的当代回归
中国近代以来的理想主义追求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仅仅有理想是不够的,必须争做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目标的革命理想主义者,去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⒈时代在召唤中国梦。这是一个观念激荡碰撞的时代,人似乎越来越沦为“物”的奴隶,年轻一代对“物”的痴迷更远胜老一辈人,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心灵浮躁、道德滑坡、精神家园丧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了对理想的追求及人必须要有崇高的目标。乌托邦理想主义精神可以使人们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摆脱功利主义造成的困扰,进而在理想之灯的照耀下,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中确立市场经济的运行准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在当今世界,在众多信仰中,以共产主义为终极目标的理想仅仅为其中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中国梦是中国人阶段性的梦,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的“梦”,也是中国人民以自己实际铺垫而成的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把人类乌托邦社会理想推向前台,其成功的探索足可证明,社会主义建设只要立足于现实,把科学精神与乌托邦精神结合起来,莫尔的乌托邦理想就不是迷梦,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必将实现。
⒉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梦实现的途径。在当代社会主义的中国,历经艰辛曲折的改造过渡、建设发展和改革创新,已经探索到通往中国梦理想彼岸的路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又兼具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从而呈现出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改革完善原有体制、借鉴吸收普世经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两个维度,前者要求面向实际、实事求是;后者则要求人们以思辨的方式拷问现实,进而批判和超越现实,追求更高的社会境界;同时,还要纠正现实中偏离了方向的东西,坚持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人们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并非一次完成,而是在实践中经历若干的失误和挫折,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渡。在此过程中,乌托邦社会主义理想则为我们提供了人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精神动力。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树立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也正体现于此。